“灵活办公空间”正从“边缘需求”转型为市场“主流选择”

寻仓记灵活办公 2025-05-20 16:46:23

“灵活办公空间”正从“边缘需求”转型为市场“主流选择”

转自:上海规划资源

 

“灵活办公空间”是指可根据用户需求快速调整布局、规模、租期及服务内容的办公场所。它突破了传统写字楼“固定工位+长期租赁”的模式,通过模块化设计、资源共享和数字化管理,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具适应性的办公场景。其本质是将办公空间从“不动产”转化为“可按需获取的服务”,适应全球化、远程协作、创业创新浪潮下的工作方式变革。

当前全球各地企业对“灵活办公空间”的选择具有显著偏好趋势,根据国际房地产咨询机构高力国际最新数据显示,全球前十大共享办公运营商市场份额占比已从2020年的35%上升至2025年初的62%2024年全球共享办公空间市场规模达到414亿美元,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到627.5亿美元(数据来源:statista.com),这一增速远超传统办公市场,也印证了“灵活办公模式”已从边缘补充转变为主流选择。而头部企业的战略布局则更凸显行业潜力——世邦魏理仕(CBRE)于20251月以4亿美元收购共享办公品牌Industrious剩余股份,强化其全球灵活办公网络,反映出行业龙头对市场前景的坚定信心。

 

反观国内,核心城市对“灵活办公空间”的需求也呈现出“结构性升级”:

北京:新经济企业驱动灵活办公需求。2025年前两个月,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租赁成交暴增106%。这类企业更倾向选择具有灵活空间、绿色认证的智慧楼宇,推动市场品质分化。传统金融、贸易行业缩减办公面积的同时,科技企业通过灵活租赁实现快速扩张,形成需求对冲。

上海:租户搬迁潮与品质升级并存。仲量联行《2025上海办公楼市场白皮书》指出,上海甲级办公楼市场中30%的租赁需求来自具备“新元”概念的企业(如人工智能、绿色科技等),其选址偏好集中于灵活空间与智能化设施。调研显示,74%的迁址行为以“提升办公空间质量”为核心动机,这直接推动上海核心商圈灵活办公项目的出租率提升。

下图:仲量联行《2025上海办公楼市场白皮书》企业办公租赁决策考量因素重要性排序,“灵活的租约条款”排在第二位(图片来源:网易)

 

 

显然,无论国际国内,企业选址策略已发生根本性转变,首先是成本与弹性优先的决策逻辑,仲量联行《2025华北办公趋势报告》显示,73%企业将“租金弹性”列为选址核心指标,而灵活办公空间的平均租赁成本较传统写字楼低20%-30%。如上海高格推出的“企业成长舱”可配合企业扩缩租,空间调整效率提升70%,精准匹配中小企业的动态需求;其次是基于员工体验与生产力提升的双重诉求,全球6.3亿全职远程工作者的崛起,推动“全球办公护照”等模式普及——雷格斯(Regus)“全球办公护照”覆盖138个国家,会员数突破300万,在其全球会员体系中的企业,可免费使用全球4000多个办公中心的公共区域与会议室。企业通过灵活办公空间提供的智能会议系统、健康监测设施等,能够实现员工满意度与协作效率的双重提升。

这些现象和数据共同表明,“灵活办公空间”已从曾经的“应急选项”演变为当下和未来企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,其增长动力既来自企业的成本优化需求,更源于技术创新与组织形态变革的深层驱动。

回到上海,根据最新市场动态和行业数据,上海“灵活办公空间”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品牌格局,截至20254月,上海灵活办公空间(含共享办公、服务式办公室等)的总出租面积约180万平方米,分布在全市16个行政区:

核心商圈主导:陆家嘴、南京西路、静安寺等核心商务区占比达60%以上;

新兴区域扩张:前滩、徐汇滨江等新兴板块供应量增长显著,2025年一季度新增供应占全市35%,但空置率普遍超过30%

社区化渗透:闵行、嘉定等近郊区域出现“15分钟生活圈”办公空间,提供5-50人灵活工位,吸引文创和科技企业入驻。

与此同时,上海灵活办公市场已经形成“国际品牌主导、本土品牌差异化竞争”的格局,头部品牌主要包括:

国际品牌

1. IWG集团(Regus/SPACES):在上海布局了近40个中心,覆盖甲级写字楼和产业园区,提供从经济惠选到高端臻选的全系列产品。如长风中心项目融合LEED认证与智能管理系统,入驻企业可通过APP实时预约会议室。

2. WeWork:在徐汇滨江、静安寺等核心地段运营15个社区。但部分区域因管理问题导致空置率攀升,部分项目租金较2023年下降显著。

3. 达捷公坊:iwg集团在上海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,专注科技企业服务,在张江、漕河泾等园区提供实验室与AI模拟平台。

本土品牌

1. 氪空间:覆盖全市33个社区,推出“KrPass通行证”实现跨城市办公,2025年一季度新增客户中60%为跨境远程工作者。

2. 优客工场:联合政府打造“企业成长舱”,提供工商注册、财税代理等一站式服务,租金较传统写字楼低20%-30%

3. 创富港:聚焦存量物业改造,如“创富港融汇958创意园”项目保留上海船厂工业遗存,打造了浦东首个“历史保护建筑+共享办公”,为文创企业提供低于市场均价25%的租金,吸引文化创意企业的聚集。

垂直领域品牌

1. 医疗健康:张江药谷的“医创空间”提供GMP实验室和临床试验申报服务。

2. 影视传媒:徐汇滨江的“CineHub”内置虚拟制片系统,可缩短后期制作周期70%

下图:雷格斯(Regus)灵活办公空间(图片来源:onecoworking.com

 

 

不过,除了头部品牌之外的灵活办公市场还呈现出“生存状态各异”的特点,包括精装二房东与传统写字楼转型服务商(约占灵活办公供应量的60%以上)、区域化中小品牌与产业定制运营商(如创富港、奕桥等,约占灵活办公供应量的25%左右)、技术驱动型初创企业(部分通过SaaS工具切入灵活办公市场,如高格、租葛亮,约占灵活办公供应量的5%左右)、跨界参与者和新兴模式探索者(传统房地产开发商、酒店集团等)。它们的运营服务确实还面临诸多痛点与挑战,主要包括:

一,空间管理与服务品质

1. 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:仅35%左右的空间部署了实时工位监测系统,部分老旧项目仍依赖人工管理,导致空间利用率不足70%。如某社区因网络设备老化,高峰时段断网频繁。

2. 清洁服务标准化缺失:约40%的投诉集中在卫生间清洁不及时、办公区域垃圾处理滞后等问题,部分品牌通过外包服务导致品控困难。

3. 设施维护效率低:空调故障、打印机卡纸等设备问题响应时间平均超过4小时,影响企业日常运营。

二,社群运营与增值服务

1. 活动形式较为单一:以行业讲座为主,缺乏跨界交流与资源对接机会。

2. 增值服务渗透率低:不到30%的企业使用工商注册、法律咨询等增值服务,多数空间未建立完善的企业服务生态链。

三,成本与法律风险

1. 租金波动敏感:部分品牌通过隐性收费(如会议室超时费、打印费)抵消租金降价影响,引发租户不满。

2. 能源管理粗放:多数空间未实现分项计量,人均能耗较传统写字楼高10%以上。

3. 合规性风险:约15%左右的社区存在“居改非”问题。

4. 合同条款争议:短租模式下,约20%的退租纠纷涉及押金退还延迟或设施损坏赔偿标准不明确。

因此,在当前“企业亟需降本增效”和“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”的双重背景叠加下,建议上海可以通过系统化措施的循序渐进式实践来提升量大面广的“灵活办公空间”的运营服务质量:

措施一、智能生态重构空间体验

1. 全场景智能管理系统部署

在空间内嵌入生物传感器,实时监测室内温湿度及设备使用频率,动态调节办公环境。如通过智能算法优化会议室预约系统;同时,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工位使用权的碎片化交易,如Spaceti的“纳米级计费系统”,使企业可按15分钟单位灵活购买资源,提升空间利用率至90%以上。

2. 元宇宙协作场景落地

参考新加坡JustCo 4.0的“元宇宙分身办公舱”模式,在项目中部署XR协作空间。如徐汇滨江的CineHub已通过虚拟制片系统将影视后期周期大幅度缩短,类似技术可扩展至跨境团队协作、远程培训等场景,解决跨国企业的时空协同痛点。

措施二、产业领域深度服务能力

1. 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

生物医药:张江药谷的“医创空间”提供GMP实验室与临床试验申报服务,吸引超过20家生物初创企业组成研发联盟。

文化创意:“创富港融汇958创意园”通过“空间+文化”策略,提供浦东非遗IP商业化路径指导、上海国际艺术节参展资源对接、文创消费趋势报告、非遗技艺数字档案库、版权登记快速通道等资源与服务,每月定期举办工业遗产摄影工作坊、文创产品快闪市集、老船厂口述历史沙龙等活动,使得租户续费率大大提升。

2. 政策协同服务体系

联合政府打造“政策直通车”,如实施“集中登记地”政策,为入驻企业提供快速注册、财税代理等一站式服务。

下图:张江药谷HiMed“医创空间”(图片来源:m.medvalley.cn

 

 

措施三、社群运营与资源整合

1. 三维度社群生态构建

基础服务:建立“企业成长档案”,提供工商注册、法律咨询等标准化服务,将增值服务渗透率提升至50%以上。

主题社群:按产业细分建立“AI创新联盟”“跨境电商俱乐部”等垂直社群,每月举办至少一场资源对接会,如氪空间通过“KrPass通行证”整合跨城市资源,增强用户黏性。

跨界链接:参考百联ZX创趣场的“Meta ZX”会员系统,开发游戏化积分体系,用户可通过参与活动、资源共享获取积分,兑换会议室使用时长或服务商折扣。

2. 社区黏性提升策略

实施“社区合伙人计划”,邀请入驻企业负责人参与空间运营决策,每季度举办“CEO圆桌会”。同时,通过“空间即平台”模式,将闲置公共区域转化为企业产品展示区,如引入智能硬件企业的体验设备,既丰富空间功能,又为企业带来潜在客户。

措施四、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

1. 零碳空间改造

对标深圳前海“绿洲Hub”的碳中和实践,对存量项目进行可再生能源改造。如在屋顶铺设钙钛矿光伏玻璃,日均发电量可满足300人办公需求;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,较传统空调节能近半。

2. 循环经济管理

建立“共享物资平台”,整合企业闲置办公设备、耗材进行内部流通。推行“无纸化办公”,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合同签署、文件审批全流程数字化,每年可大幅度减少纸张消耗量。

措施五、合规管理与风险防控

1. 全生命周期合规体系

前期筛查:在招商阶段核查企业经营范围,避免违规行为。

过程监管:与市场监管部门共建“联合办公合规数据库”,实时监控企业经营状态,对异常企业自动预警。

退出机制:明确押金退还、设施损坏赔偿等细则,将退租纠纷率降至5%以下。

2. 数据安全防护

部署金融级数据加密系统,对客户信息、交易数据进行分片存储。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实现文件访问权限动态控制,防止数据泄露风险。

措施六、政策协同与生态共建

1. 政府合作创新模式

开展“产业园区-联合办公”联动计划,推动大中小企业资源对接。争取纳入各区“创业孵化基地”认定,享受人才公寓配套等政策红利。

2. 行业标准制定

联合行业协会制定《上海联合办公服务质量白皮书》,明确清洁服务、设施维护等核心指标。推动建立第三方服务质量评估机制,定期发布“用户满意度指数”,倒逼行业服务升级。

通过上述六个方面的措施,上海“灵活办公空间”将可实现从“物理空间提供者”到“企业成长赋能者”的转型,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,为企业构建低成本、高效率、可持续的营商生态。

 

附:雷格斯案例

 

根据雷格斯官网最新信息,上海共有26个联合办公地点,分布在浦东、黄浦、静安、长宁等核心区域,涵盖陆家嘴、虹桥、张江等主要商务区。这些办公点包括上海中心大厦、金茂大厦、来福士广场等知名地标,以及张江高科技园区等产业聚集区。此外,20243月闵行区新增了“雷格斯·上海·力波”项目,其特点主要有:

 

一、空间服务:灵活办公与智能管理的深度融合

 

1. 极致灵活的空间解决方案

 

项目提供1-30人间的全精装办公室,最小面积仅5平方米,租金从800/工位起。企业可按天、月或年灵活租赁,支持随时调整办公规模。

 

2. 智能生态系统赋能效率

 

部署生物识别门禁、智能会议室预约系统,设备故障响应时间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37.5%1.5小时内)。公共区域配备高速光纤网络、共享打印设备及24小时空调,满足跨境团队的全天候协作需求。

 

3. 全球化资源网络优势

 

入驻企业可通过雷格斯全球会员体系,免费使用全球4000多个办公中心的公共区域与会议室,例如某跨境电商企业利用该网络在伦敦、新加坡等地设立临时办公点,节省了50%的差旅成本。

 

二、政策协同:政企联动构建低成本营商环境

 

1. 集中登记地政策落地

 

依托闵行区试点推广的“企业住所集中登记地制度”,雷格斯·上海·力波为入驻企业提供合法注册地址,解决初创团队“无地址注册”难题。

 

2. 产业扶持资源对接

 

项目所在的力波1987创意园与政府合作,为企业提供人才政策申报、文创资金申领等一站式服务。

 

3. 跨境贸易便利化支持

 

闵行联动创新区政策允许优质企业单笔5万美元以上服务贸易外汇支出事后核验,这对跨境电商、金融科技企业尤为关键。跨境支付公司通过该政策可缩短30%的资金流转周期,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。

 

三、生态整合:从物理空间到产业集群的升级

 

1. 垂直领域服务能力

 

数字经济:配备虚拟制片系统、元宇宙协作空间,吸引影视后期、游戏开发企业入驻,通过虚拟制片技术将项目周期缩短40%

 

智能制造:与周边漕河泾开发区、紫竹高新区联动,共享研发设备与供应链资源。如智能硬件企业通过园区对接获得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使用权,研发成本降低25%

 

2. 社群运营激活资源网络

 

建立“力波企业联盟”,每月举办2-3场行业对接会,促成跨企业合作。同时,开发游戏化积分体系,用户可通过参与活动兑换会议室时长或周边商户折扣,社群活跃度较传统模式提升60%

 

四、实际成效与行业示范价值

 

1. 出租率与企业黏性

 

项目出租率达85%,显著高于上海联合办公市场平均水平(约65%)。租户续费率达72%,部分企业因园区资源整合效应选择长期入驻,如某跨境物流企业通过联盟获得稳定客户,年订单量增长30%

 

2. 政策红利转化

 

闵行区定向优化应届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,赋予园区重点企业推荐权。某人工智能企业通过该政策成功引进3名核心技术人才,研发进度提前2个月。

 

3. 绿色与可持续实践

 

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,较传统空调节能40%;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,每年减少纸张消耗超20吨。项目已启动LEED v5认证申请,目标将绿色建筑覆盖率提升至50%以上。

 

(来源:上海城市更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