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业整理师:收纳背后的那些家庭故事
职业整理师:收纳背后的那些家庭故事
媒体:中国青年杂志
职业整理师:收纳背后的那些家庭故事 原创 刘薛 中国青年杂志
原载于《中国青年》杂志2021年第17期
@文/刘薛
三孩生育政策一出,全民热议。无论什么年龄段,婚育的热点话题,引得众人同频瞩目。在形形色色的生育焦虑中,如何配置家庭居住空间,是个琐细又现实的问题。
“奢侈”的空间
北京朝阳区东四环,一个2000年建成的小区里,住着一家普通的上班族。
爸爸“70后”,妈妈“80后”,孩子11岁,就读于附近的小学,爸爸妈妈工作繁忙,孩子的爷爷奶奶就从老家来到北京帮忙接送孩子、洗衣做饭。7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里挤下了五口人加两只猫,好在一家人总是和乐融融。
家庭住房是这样分配的:孩子睡高低床,和爸爸妈妈一间卧室。爷爷奶奶住另一间卧室。为了加班时不打扰孩子写作业、老人休息,爸爸妈妈把电脑桌挪到了客厅。
7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,空间上腾挪不开,就只好从时间上来安排。22:00孩子、老人入睡之后,爸爸妈妈终于可以在客厅里说说话、看看书、加会儿班。不过如果需要电话会议,爸爸妈妈只好钻进厨房关上门,把电脑架在微波炉架子上,站着开完一场视频会议。
一家人的日常也习惯不同。
爸爸妈妈习惯晚睡,而爷爷奶奶必须早起,四五点钟起来洗漱、做饭。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喜欢猫,而爷爷奶奶却厌烦猫毛,于是两只猫只好圈养在阳台上,无法在家里闲庭信步。爷爷奶奶耳背,在家里大声放起小视频里的音乐,孩子则在另一个房间做暑假作业。每到周末,年轻的父母常在客厅加班,奶奶也总得错过她最爱看的连续剧。从前,妈妈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出门,逛胡同、看演出、去博物馆,一来让出家里的空间,二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,不过因为疫情反复,这一点也成了奢望。
孩子年龄渐长,摆在一家人面前的问题是,空间有限,孩子需要一个单独的房间来学习和生活。答案只有三个——要么让70多岁的爷爷奶奶回老家,要么换一套三居室,或者是另外租一套一居室让爷爷奶奶住。
然而大城市的生活压力,让年轻的父母已是捉襟见肘。附近以20世纪80年代的老房居多,户型结构合理、适合一家三代人同住的房子并不多,哪怕租住,对于工薪阶层的一家人来说,也是不小的负担。
至于面对“二孩”“三孩”的政策,夫妇俩似乎并没有考虑过。政策刚出来后不久,奶奶在饭桌上提起,爸爸只是说:“房间怎么住呢?”话题便匆匆结束,自此不提。
家庭居住空间的考量,着实是年轻父母们面对的难题。
丰沛,极简
我曾整理过一户二孩家庭,房子不算大,80平方米,住一家四口。一对上班族父母,上小学的女儿和读幼儿园的儿子。
原本的客厅改造成两个单独的狭长房间,每个房间各放两个孩子的床铺。因为没有了阳台,所以一家人的衣服只能用一个架子晾晒在餐厅——说是餐厅,其实也就是一块恰可摆下餐桌的地方。“大宝”总在一个房间写作业,“二宝”跟妈妈在主卧玩玩具。
爸爸妈妈都太忙了,家里没有时间整理收纳,不管是衣柜、窗台、床铺还是地面都堆满了物品。这位妈妈调侃说:“就是奔波生存,我们这都谈不上生活。”
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,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8.81平方米。
这个数字在儿时的“70后”“80后”们眼里,曾完全不是问题。记得那时一家三口住在十几平方米的筒子楼里,一层楼共用一个公共洗漱间和卫生间,那时对于居住的梦想也很简单——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。
上学住宿,也是住八人间,是热热闹闹的年少锦时。刚开始工作和别人合租,也感到很新鲜。最难忘记的就是第一次拿到一整套房子的钥匙,终于可以独居的兴奋和期待。
然而,后来为人父母,如果孩子的生活空间被压缩,内心确实是无奈自责的。
成为职业整理师的三年多,我上门整理过数百户家庭,面积从50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,户型从一居室到大平层和复式住宅,有自购,也有租住,有的地处郊区,也有CBD公寓。
其中当然不乏物品数量适中,甚至力行极简的人,这样的空间整洁,让人一进去就觉得很舒服。哪怕家里布置得简单朴素,或空间不大,但直观上总是大方温馨。
不过更多的家庭里,物品多、摆放杂乱、空间拥挤,透露出一种凑合的气息。
这也难怪“70后”“80后”的年轻父母们,从前也许真的没有经历过购物如此便捷、商品选择如此丰富的年代。没有从爸爸们那里学到“泥瓦匠和木工活”——家庭装修和空间规划,没有从妈妈们那里学到“日常归置屋子”的习惯和技能,面对一大家子几代人生活的打理、物品的超量,一时手足无措。
这也许是选择过多带来的一种“时代症候”。
收纳好内心的焦虑
对于职业整理师来说,我要解决的是家庭空间、物品和人三者之间的矛盾,或者说,整理师这个职业,就是因为这一难题的出现和凸显才兴起的。
整理过的数百户家庭,每一户都有不同的物品类别、空间布局、家庭成员、生活习惯、个人爱好……也有每个家庭的五味故事。
与独生子女家庭的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不同,多子女家庭的生活通常会更加忙乱。我认识一位三孩妈妈,她事业成功,是一位企业高管。不过她仍很困扰:“不管在上班时,还是下班后,其实都是在带团队。”分身乏术,无法兼顾,对孩子的生活问题,甚至教育问题,有时只能妥协。
也有不少年轻妈妈辞职回家,成为全职妈妈。也许是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,雇保姆、上下班通勤、请老人帮忙带孩子,可能引发的矛盾和时间成本,远不如妈妈亲自接送孩子、照顾家人来得放心和妥帖。
事实上,林林总总的家务何尝不是一门“专业”。比如我身边的整理师从业人员中,就不乏在孩子上了幼儿园、寄宿中学或考上大学之后,重新追求人生价值和乐趣的女性朋友。
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父母们而言,既要在职场上奋力拼搏,又要处理好家庭生活中人、物品、空间三者之间的矛盾,着实不易。
生活若难从容,便先收纳好内心的焦虑。
“共迎三孩时代”专题报道
原标题:《职业整理师:收纳背后的那些家庭故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