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家将变成商家的免费仓库!不符合你生活习惯的东西,都会落灰
你的家将变成商家的免费仓库!不符合你生活习惯的东西,都会落灰
情感树洞有回音
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不大认识的牌子,于是研究了半天品牌的名字的读法,那一刻,我大概是在担心别人知道而我不知道并因此成为outsider。然而事实是,以我目前的存款和工作状况,我大概率近几年是接触不到这个量级的品牌的。而我的思维,我的大脑,已经以博尔特般的速度甩开了我的钱包……
于是,匹配我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品牌、环境,被我的思维抛下了——卓诗ni”的ni到底是“妮”还是“尼”?我记不得了,但我肯定不会写错“路易威登”;家门口小店里的面是7块还是8块?我不常去也渐渐忘记了,但我肯定知道一杯星巴克冷萃的价格。我会去分期买大几千块的颈部按摩仪,却忘了好好锻炼才是我目前该做的。这些中产品牌和精致生活“驱逐”了我本应该关注的真实境况,让我误以为我本应该如此精致且奢侈的生活。
前两天和一位有钱朋友聊天,从杯子讨论到茶叶,我说想拥有一把紫砂壶,他说:“没必要,你现在还买不起好茶”。是的,昂贵的紫砂壶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加入了购物车,但买不起匹配它的好茶才是我的现实。
我把自己的消费意识放在了我够不着的位置,导致我不能关注当下,关注自己的生活,超前超额消费让我入不敷出。
不止是我,大家也会有时候真的觉得中国那么多有钱人,为什么就我这么穷?
其实中国还有几亿人是刚刚温饱的,但是互联网上被各种有钱人有话语权的人占据了,越穷越发不了声,越不被重视越是给广大更普通的群众带来焦虑,社会就这样一边焦虑一边内卷,还要一边痛苦自己生而为人的意义价值。
我被不断的煽动焦虑,然后被引向消费出口。
人的大脑总是倾向于即时满足,而非延迟满足。消费,是人类满足欲望获得表面快乐的最快捷方式。
我一开始也会这么觉得,感觉没有购买的欲望就没了快乐,但问题是买多了除了刚拿到手的时候会让我快乐,后面留在那里生灰的时候会让我很碍眼。
不少人跟我一样有囤货的习惯吧?主要是缺乏一种安全感吧。最近扔了很多过期的产品,对囤货的是否必要,囤多少有了更深的体会。千万别把你的家,当成商家的免费仓库。
资本主义真的很喜欢用“犒劳自己”“取悦自己”来洗脑女生,到最后掏空了自己的钱包犒劳了资本家。
实际上,购买体验的快乐会比购买物质的快乐有效性更长些,因为每次想到之前的那一场演奏会演唱会阅读,都会很开心,会有回忆的美好。但是购物就没有,它的快乐很短暂。
而像读完一本书,学习一项技能,做志愿活动,做一项手工,虽然也能得到满足和快乐,但是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,所以人们不愿意做。
现在就是可以通过别的事情找到快乐,比如练字看书看电影,这些让精神愉悦的东西不仅不花钱,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。
反正以与别人对比和为了获取别人肯定的消费,肯定不是取悦自己。
举个例子,天天在家看自己种的植物,能看二十分钟不嫌无聊,这就是取悦自己。
但是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种得特别好,拍了照片发朋友圈给别人看,获得别人的夸夸,这就不是取悦自己,这就是炫耀。
凡是会改变你原本生活习惯的,最后买来都会落灰。除非这个东西恰好契合你的生活习惯。大家可以把自己闲置的东西对比一下。
榨汁机,本来没有榨汁习惯,想着要健康饮食喝好喝的果汁,买回来后却一周也懒得开一次,这就是额外的付出,不符合原本的生活习惯。你购买的不是榨汁机,是你对健康饮食的美好期望。
kindle,本来没有看书的习惯或者很少看,某天突然想发奋学习,买来之后还是懒得看,因为阅读跟你的生活习惯不同。买的不是kindle,是想努力学习的美好期望。
按摩泡脚桶,是我一位同事想买给长辈的礼物,我问他长辈有泡脚习惯吗?答之没有。那这件东西有很大可能最后被闲置。因为你没有泡脚的习惯,人是不会为了一件物品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的,只有物品来迎合人的需求,提供功能。
所以跑步机、美容仪、空气炸锅等等东西最后大多都吃灰,就是因为它跟你原本的生活习惯不契合,你得比平常付出额外的精力去使用。本来你下了班就躺沙发,现在你还得去跑步;本来你洗完脸涂个东西就行了,现在你还得每周花时间去用美容仪……
大部分人,尤其是懒人,形成的生活习惯是不可能轻易被改变的,尤其买一件东西的初衷是想改变自己,最后往往结果是该怎么过照样怎么过,那件东西并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来改变你。
除非你已经改变自己,比如你已经开始夜跑了,发现在家跑更方便点;你已经买了n年书并且都看过,想从纸质书转为电子版……这种情况下物品在契合你的需求,才不会被闲置落灰。
所以买一件东西之前,先想想它符不符合自己过去的生活习惯,如果不符合最好还是别买,你的习惯可不是靠一件物品就能轻易改变的。
要先养成习惯再入物品,而不是以为买了新物件自己的习惯会因此改变。
精致本来可以更真实,更纯粹,然而后来在一些营销导向之下,它们变成了“砸钱充场面”和“巧立名目砸钱充场面”,不再是向内的自娱自乐,变成了做给别人看的虚荣。
这也是利用了人们的懒惰心理,砸钱充场面的“精致”,单纯修饰外观的“精致”,很容易达成: 想要的东西,买就是了,如果买来的还不精致,那就继续买啊。 真正难以做到的,是内修上的精致: 品行上没大病,生活中有乐趣,事业上靠得住,圈子里吃得开,身边人都觉得你不错。
买什么未必能成为什么,付出什么学会什么做到什么才能成为什么。
当你决定为某种事物消费时,要明确是你付钱,它服务。如果你觉得它不能够服务到你,那么它就不配让你消费。
很多商家会说,买就买个好点的,用好几年,平均每天一块钱,四舍五入不要钱。但可能入手即闲置,出手即气死。打折卖二手的时候被挑挑拣拣,放家里又占地方。
为了不掉入消费陷阱,给大家几个小建议:
1. 整理已经有的东西是最有效抑制购买同类商品的方法。整理后也可以分门别类记录在相册或excel里。以后又想买的东西时只需要看excel就行了。 2. 清楚自己现有资产,每日每笔支出。不需要app, excel 就是最好的,只需要建好一个模板,之后就可以复制了。清楚每一笔支出,之后就会避免连续性或者大笔消费,并且也顺带记录了电子产品的寿命。
3. 想买的东西先加入购物车,冷静后还需要再考虑。购买时着重考虑已持有物品,新物品的使用率及同类产品的优缺点。
4. 把所有会用到的东西分成常购刚需品(例如纸巾等生活用品),必需品(对我来说是耳机,电脑),和非必需品。然后记录之前用到最好的产品,购入价钱和链接等。需要购买时就不需要大量精力时间查找,也不需要每次被同类产品诱惑及烦恼。价钱合适就可以直接入手。同样这里也是用到excel,方便快捷。
5. 爱好类谨慎入手,考虑能否坚持。不是买了就能培养出爱好的。平常就会做,需要一些工具来提升的,才买。如果有兴趣但不确定,一定一定先从最便宜的入手,别想着一步到位买好的或者全套。百分百后悔!!因为就算坚持下去,没入门前也不够了解真正需求。
6.个人装扮及护肤类,自身体态>结合自身特点的审美>服装本身。弯腰耸肩脖子前倾,长得再美也没用。自身腿长就突出优势,费再大劲修饰腰身,真的不如让人一眼注意你的腿,毕竟人是整体会动的。护肤类精简即可,精华/霜,干的时候两者一起。这里要提到用天然植物油混合霜是最好的保湿法。
7.善用软件来侦测历史价格(最好有6个月),别被抬高价钱之后打折骗了。这也有助减少购买的欲望,因为看到非历史低价,真的会觉得很不值得买。
8. 减少囤货 。购物节多的是,买多了占位置整理起来麻烦,还容易过期积灰如果怕再买麻烦,参考上面第4点,重买完全不费劲。
总结:要改变自己的习惯再消费,消费应该是让你内心愉悦而不是为了别人。 但是,不要苛待自己,还吃还得吃,还用还得用。